第八站山东
《孙子兵法》背后的故事:山东的千年之谜
《孙子兵法》可是个了不起的经典,被誉为“兵学圣典”,构筑了古典军事理论的框架。你知道吗?这本书的发现背后还有一段有趣的山东故事。
1972年,山东临沂的银雀山发现了一座西汉墓葬,银雀山一号墓。西汉竹简的出土,解开了《孙子兵法》作者千年之谜。原来,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诸子百家中,兵家诞生了许多著名的军事将领。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在兵家有两位“孙子”。春秋时期,见吴王阖闾的“孙子”名曰孙武。孙武过世后百余年,战国时期,齐国将军田忌,向齐威王引荐的另一位“孙子”,名曰孙膑。
“而擒庞涓,故曰,孙子之所以为者尽矣”这段话是《孙膑兵法》里的,讲庞涓被孙膑的谋略调动的团团转的故事。这段话证明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各有兵书。《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同墓出土,足以证明现有的《孙子兵法》为孙武所著。
孙武祖上本名田氏,因立了功,被齐国国君赐姓孙。公元前532年(周景王十三年),齐国内乱,孙武辗转到吴国。他潜心钻研兵法,著称兵书十三篇。公元前512年(卫灵公二十三年),经吴国谋臣伍子胥推荐,孙武带上兵书十三篇晋见吴王。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吴楚大战,孙武在柏举之战中以少胜多,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吴楚百年战役基本平息。
吴王阖闾贪图享乐,越国举兵功吴,吴王弟弟夫概自立为王,面对诸多变局,孙武心灰意冷辞去将军之职,归隐田园。
数十年后,历史进入了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与齐、楚、秦、燕并称战国七雄。《孙子兵法》流传各诸侯国,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诸子百家中孙武被称兵家。之后秦一统天下,结束纷争,秦暴虐,二世而亡。后汉室统一天下,王朝兴旺数百年。东汉末年,汉室衰微,汉相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史称三国(魏、蜀、吴)。到了宋朝,《孙子兵法》成为官方颁行的兵家典籍,也是现存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著作。
《孙子兵法》现存共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核心思想:重战,慎战,安国全军。第一篇至第三篇:战略运筹《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第四篇至第六篇:作战指挥《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第七篇至第九篇:战场机变《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第十篇至第十一篇:军事地理《地形篇》《九地篇》;第十二篇至第十三篇:特殊战法《火攻篇》《用间篇》。
《孙子兵法》不仅是军事著作,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以亿万同胞凝心之力,共筑新时代万里长城。
文字:网络 文字编辑:王琳琳 图片:网络 图片处理:网络 编辑:宋嘉琪 审核:曹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