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多少"

发布者:孟丽娟发布时间:2025-01-30浏览次数:67

第二站福建

梦龙清风“无讼”之道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长洲(今苏州)人,晚明通俗文学家。他一生著作颇丰,包括经史、话本、民歌等诸多类别,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开启了我国白话短篇小说的先河。

冯梦龙不仅是一位通俗文学大师,也是一名勤政务实的清官廉吏。花甲之年,他被选派至福建寿宁担任县令。寿宁县是一个僻远贫困的山区,当地百姓文化水平低,不懂法律,素有“宁人好讼”的说法。冯梦龙根据县情特点,提出“险其走集,可使无寇;宽其赋役,可使无饥;省其谳牍,可使无讼”的治县纲领,其中“省其谳牍,可使无讼”是他在司法实践上的主张,即以化解纠纷、息纷止讼为目的,在法治、伦理、人情中取得平衡点,通过简化诉讼程序、减少卷宗材料、革新文书语言等手段达到“无讼”的目的,形成美好和谐的社会氛围。冯梦龙“政简刑清,首尚文学,遇民以恩,待士有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清代编著的《福宁府志》和《寿宁县志》都将他列为“循吏”。

犀溪断牛案

寿宁乡下两村相邻,素有积怨。某日,两牧童各牵一牛交汇放牧,因贪玩而疏于照管,致使二牛角斗,致使一死一伤。于是,死牛的一方向另一方索赔,乃至于对簿公堂。此前,两村即多次发生械斗,这一纠纷处理稍有不当,就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冯梦龙受理案件后,立即深入案发地,详细询问了牧童事发经过,也了解了两村之前的恩怨纠葛。了解案发背景后,他首先历数了两村多次械斗、世代为仇的恶果,向双方阐明了以和为贵、止争化讼的道理,又讲清了两牛相斗,并非哪一方蓄意制造,一死一伤的结果谁都不愿意看到,当下最要紧的是化解纠纷、减少损失,劝导他们解怨修好。在双方心态有所转变后,冯梦龙提出了经典判词:“两牛相触,一死一生。死者同食,生者同耕。”两村村民均能够坦然接受,此后相安无事、和睦共处,达到了“两造皆和”的和谐效果。

冯梦龙为官期间通过明察听讼、教化防讼、调解息讼等方式努力减少司法纠纷,让寿宁县“牢房时时尽空,不烦狱卒报平安”。他“无讼”的司法理念不仅在当时备受百姓赞誉而且对现代社会法治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文字:网络 文字编辑:王琳琳 图片:网络 图片处理:网络 编辑:宋嘉琪 审核:刘雅斌